“道德自律与制度规约:中、西、马哲的对话”主题学术沙龙顺利举行
来源 :文/金琪、宋义杰 图/王娟发布日期:2014-04-25点击量:
由伦理学研究所发起,思政、马原理、国外马三个重点学科及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创新团队主办的日新学术沙龙第二次活动,于2014年4月23日下午在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210举办。本次学术沙龙的主题为“道德自律与制度规约:中、西、马哲的对话”。段志义老师主持了本次活动,方尔加教授作了“王阳明良知分析”的主题发言。马抗美、孙美堂、邰丽华、解启扬、赵卯生、张秀华、赵庆杰、郭继承、王今一、白丽萍、虞花荣、吴蕴曦、宋朝龙等老师参加了学术沙龙的讨论。沙龙邀请了人文学院的孟彦文、曹万成老师作为特邀点评嘉宾。参与学术沙龙的还有我院的数位研究生。
![DSC_3204.jpg](//webadmin.dgzr.net/html/mkszyxy/mkszyxy_2471/20140425152410282970983/93861398669666322.jpg)
方尔加教授深入浅出地解析了王阳明“良知”论的产生背景、哲学意义及其在思想史的价值。方老师系统论述了其对王阳明“良知”的认识。王阳明“良知”思想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历史背景,1、打破体制;2、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不要老搞形式主义的东西。王阳明的“良知”与老子的“道”有共通之处。老子的“道”即为生命力,是信息运行的自组织能力,那么,王阳明的“良知”就应为道德的、伦理的生命力。方老师举了爱因斯坦和软、硬知识的两个事例来形容“良知”到底是什么,最后得出“良知”是一种无形的伦理生命力的结论。
人文学院孟彦文、曹万成老师,dg真人
郭继承、宋朝龙、解启扬、邰丽华、张秀华、孙美堂、赵卯生、马抗美、白丽萍、段志义等老师先后发言,也都从各自的学术领域视角向方老师提出了不同的学术问题进行讨论。在热烈的讨论中,老师们从文本解读的方式、中西文明的差异、理性与直觉的关系等角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方老师对讨论中提出的“真正的儒学能否和体制分离,也就是说儒学要不要承担政治上的责任?”、“如果说良知是无形的,那么它是否具有普遍性?”等问题,进行了回答。对于儒学与政治的关系来说,儒家主张从道不从军,反对把公共权力个人利益化,这种思想就与当权者形成了一定的制衡,正是因为这种制衡,才能维持政治上的稳定,这便是儒学对于政治的作用。王阳明的“良知”确实存在个人良知的色彩。各位老师积极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讨论火热进行了将近三个小时。
这次学术沙龙使不同学科的老师有了深入的交流,中、西、马三种思想交汇碰撞、讨论热烈,在不同的思想体系之间寻求理解与贯通,对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以及研究生培养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段志义老师做总结发言,对不同学科的老师进行深入交流的这种沙龙模式进行了充分的肯定。